欢迎您来到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版权声明
站内搜索
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资讯动态昭君文化大事记学会书刊

文学诗歌散文小说脚本

回顾昭君文化人物昭君文化撷英中外名人评论昭君

艺术影视美术书法戏曲摄影园地

北方民族 匈奴 鲜卑 突厥 契丹 蒙古 女真

风物旅游昭君故里遗迹传说特产风物文创产品

导航
古代妇女服饰 古代妇女用品 女性礼仪文化 女性文学 和亲人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领导成员 组织机构 联系方式 投稿箱 在线留言 青冢今昔 兴山今昔 鄂蒙互动

众望同归 | 刘迎胜:阿尔泰/游牧丝绸之路考察”简介

日期:2020-08-27 来源:中国丝绸博物馆 浏览次数:2014次 字体大小 关闭


【小丝按】2020年6月19日起,2020丝绸之路周的配套特展之一的“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幕。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一批丝绸之路相关的著名学者为“众望同归”特展提供咨询并写作了相关文章。我们会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及相关平台陆续刊登,第十一篇由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刘迎胜提供。本文改编自《“阿尔泰/游牧丝绸之路考察”简介》,刘迎胜,史卫民,斯钦朝克图.中国史研究动态[J],1992,(第12期),P16-20。为避免出错,文中地名仍用考察当时之名。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受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的委派,我于1992年7月10日至8月5日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蒙古国政府联合举行的“阿尔泰/游牧丝绸之路”,起点为蒙古西部重镇简直布多,终点为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历时近一月,行程四千余公里,穿越蒙古国西部和中部和科布多省、戈壁阿尔泰省、扎布汗省、后杭爱省、前杭爱省、布尔根省和中央省七个省份。


一、考察队的组成


参加考察的有来自阿塞拜疆、中国、埃及、芬兰、法国、德国、印度、伊朗、以色列、日本、吉尔吉斯斯坦、韩国、挪威、巴基斯坦、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瑞士、土耳其、英国、美国等二十个国家共44名外国学者,以及蒙方学者十名。学者中包括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地理学、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医学史、艺术史、兵器史、博物馆学等专业的专家。南京大学刘迎胜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卫民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学院民族研究所斯钦朝克图副教授等三位中国学者参加了考察。


1992年7月12日晚,全体考察队员集会,选举德国波恩大学中亚研究所教授维洛妮卡·法爱特(Veronika Veit)为科学领队,我国蒙古族学者斯钦朝克图副教授为副领队。

蒙古当时经济极度困难,为节约开支,蒙方组织人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住宿安排上尽量避开城镇,不在旅馆住宿,每人发一顶简易帐蓬和睡袋在野外露营;在饮食安排上不在饭店就餐,以野炊为主。考察队一路风餐露宿,相当艰苦。


二、考察路线和日程


本次考察的路线及日程大体如下:

1992年7月10日,我们分别乘火车、飞机抵达乌兰巴托。全体考察队员集中于距乌兰巴托35公里处的巴颜郭勒国际少年营。考察队在那里停留了三天,其间出席了蒙古国国庆阅兵典礼、成吉思汗诞辰820周年庆典及那达慕大会,参观了蒙古国立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和博格多汗夏宫。历史博物馆中陈列有唐代铸造于中亚碎叶川的突骑施钱、宋代的“太平通宝”和元初的“至元通宝”,以及元末的“至正通宝”等。博格多汗的夏宫入口处有一口钟,据钟上铭文可知,它是库论众商贾集资从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聘请工匠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铸成。



建于1893年的博格达汗宫曾是蒙古藏传佛教博格达活佛居住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主体为汉式三进院落建筑风格。


7月13日晨,考察队乘苏联安-24型飞机从乌兰巴托机场起飞,抵达此次“阿尔泰/游牧丝绸之路考察”的起点,位于阿尔泰山东侧的科布多省首府科布多。乌兰巴托至科布多直线距离为1170公里,飞机飞行3小时,其间在乌里雅苏台加一次油。


当日下午参观科布多博物馆。博物馆中有蒙古马印图、突厥石人及清代山西汾阳府所铸大刀一口。馆门口还有民国十六年(1228年)古城子高炉院所制大钟一口。科布多是蒙古民族最多的省份,有操突厥语的哈萨克、乌兹别克和图瓦人,蒙古人中有喀尔喀、卫拉特、杜尔伯特等。


次日,东南行至哈腊乌斯淖尔(Khar Us Noor-黑水海子)西南端。史卫民在湖畔不远地方发现一处颓墙残迹,面积可观,疑为元代之称海城旧址。当日返回科布多。


科布多古城墙


7月15-17日,在科布多省继续考察,路线为:南行至科布多省漫汗苏木(Mankhan Sum)之成海尔(Tsenkher)河畔,东北行经科布多省钱德马尼苏木(Thandmani),复东南行至科布多省与戈壁阿尔泰省交界处的杜尔根淖尔(Dorgon Noor)。


主要见闻为:距科布多10公里处的巴特尔·海尔汗(Batar Khairkhan)山岩画,温汗苏木以南5公里处之依希根·托勒果(Ishigen Tolgoy)岩画。前者为平地突兀一座小山,周围一马平川,岩画主要为动物形象,蒙、俄学者认定为史前时代遗物。从地望判断,这里有可能是秦汉时代居于金山的呼揭部落的先民祭祀之场所。此外,考察队还踏勘了成海尔河畔的史前人类居住的洞穴成海尔阿古依(Tsenkher Aguy)山洞。洞内分为两个部分,洞穴左侧有大量用红色颜料绘成的动物形象壁画,右侧为支灶处。蒙古学者根据模糊可辨的猛犸象形象,认为史前人类曾经在这里居住了相当长的时间,上限为2-4万年前。1987年苏、蒙联合考察队在此洞旁发现两座古墓,由于这两座墓比匈奴墓埋葬要浅,蒙古学者把它们粗略地断为匈奴以前时代。



蒙古洞穴岩画


7月18-19日,在戈壁阿尔泰省考察。东南行经呼和末力特(Khukhmorit)、巴颜乌拉(Bayan Uul),复东行经札尔格兰苏木(Jargalan Sum),至台希尔(Taishir)苏木之洪和尔(Khunkhair)疗养院。


蒙古西北部岩画极多,亦很容易寻找。18日中午在东距杜尔根海子107公里处一个名为塔什海特(Tashkhait)的地方,学者们发现一处岩画集中区,岩画中有马的形象。距此十余公里的午餐地点亦有大批岩画。当日傍晚考察队驱车去扎尔格兰苏木以北18公里处的苏明根(Sumin Gen)看突厥石人,这里一字排列着4个石人像,形象粗犷。突厥石人分布极广,东至肯特,北及图瓦,南越金山达我国新疆北部,西至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7月20-22日,在札布汗省境内考察。北行越扎布汗河(Zabkhan),进入扎布汗省之杭爱山区西麓,抵省府乌里雅苏台(Uliasutai),东行至青格尔泰(Chingertai)河谷,复东北行经托桑沁格勒(Tosonchegel),进入色楞格河上游支流依德尔河(Ider)流域,至扎布汗省东界之大乌拉(Ih Uul)苏木。


所见主要文物有:乌里雅苏台东南约90公里处的依赫·博拉克(Ih Bolaq,突厥-蒙古合成词“大泉”)的两个突厥石人像和鹿石。这里的石人像前立有一排杀人石,石人雕刻技法精湛,与其他石人区别甚大。鹿石一般为长方体形石柱,其四面刻有鹿的形象,鹿嘴尖长。苏、蒙学者通常认为鹿石为公元前1500-800年时代遗物。蒙古境内迄今共发现鹿石450余方,东部较少,主要公布在西部。我们所见还有乌里雅苏台东北30公里处策贵什廷(Tsiguiestin)河谷的突厥石人。这里的突厥石人与其他地方石人的主要区别在于没有胡须。乌里雅苏台东北105公里处的都舒尔嘎和纳木(Doodshurgahonam)亦有鹿石4块及巨大的古代墓地古尔干。


都舒尔嘎和纳木1号鹿石


乌里雅苏台为扎布汗省首府,当地博物馆中藏有民国初年乌里雅苏台城地图,图中可见清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府。此外还有清代蒙古驿站图,甚为珍贵。史卫民和斯钦朝克图亲至将军府踏勘,发现有护城河,岸边打有密集的木桩。乌里雅苏台城北有喇嘛庙,名拔都鲁城,香炉为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工匠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铸造。


乌里雅苏台街道上的中国兵,后面是乌里雅苏台的庙


7月23-26日,在后杭爱省境内考察。至和尔果苏木(Khorgo Sum)之西特尔辛·察罕海子(Terkhin Tchagan Noor),复东行至塔里雅特苏木(Tariat Sum),再东南行,经大塔米尔(Ih Tamir)苏木至杭爱山东麓之后杭爱省首府车车尔勒格(Tsetserleg),东行至后杭爱省东南界和屯特(Khotont)。


所见主要古迹有:位于大乌拉苏木的策苏海(Tsesuukhei)河畔的古突厥墓地,有摹仿汉制的石龟,形制粗糙,墓志下落不明,墓旁是排列成行的杀人石;位于达尔汗乌拉(Darhan Uul)的两个突厥石人和鹿石;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塔米尔苏木东北约25公里处的一大片史前岩画区和古代墓葬区。岩画中除了羊、鹿等动物形象以外,还有妇女生产图。这里的古代墓葬为数众多,分布数十平方公里,大小不等,以石块排成方形或圆形,其中方形的最大边长可达数百米,极为壮观。此外还参观了车车尔勒格市博物馆和喇嘛寺,其中有清代泰和魁炉院所铸铁钟一口和粟特文石碑一通,碑顶端有动物形象。


7月27-30日,在前杭爱省的旅行是这次考察的高潮。考察路线为:东南行进入前杭爱省,至鄂尔浑河流域古回鹘城(Ordu Balïq),南行到达哈尔和林(Kharkhorin),在此处停留数日。其间北行复入后杭爱省,至硕柴达木(Khushuu Tsaidam),又南行至呼治尔图(Khujirt)。


古代于都斤地区和合罗川自匈奴时代起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动中心,我们所见的古迹主要有:古回鹘城哈剌八剌合孙(Khar Balghas),此城保存相当完整,城垣残高约6米,周围有子城和延城,城西有粟特文石碑残块。哈剌和林位于古回鹘城以南40公里处,明末所建喇嘛寺额尔德尼召就在和林故址上。位于和林以北60公里处鄂尔浑河之畔和硕柴达木(属于后杭爱省)的仳伽可汗碑和阙特勤碑是举世闻名的文化遗产。仳伽可汗碑已经毁为数截,但阙特勤碑却保存基本完好。


古回鹘城哈剌八剌合孙(Khar Balghas)


蒙古国故都和林因明末修建额尔德尼召时就取材,遭到毁灭性破坏,现在已经成为废墟。废墟附近有一个石龟,形制精致,但碑石下落不明。离和林废墟数公里远的西山上,亦有一个同样的石龟。据蒙方学者介绍,还有一通石碑在离城不远的田地里,第四通在鄂尔浑河畔,但当时尚未雕刻完成。这四通石碑应在和林城的四方。碑石四面应刻有四种文字。1948-1949年考古学家对和林遗址进行小规模发掘,发现了蒙元时代的一些镞、坩锅。刻有八思巴字的瓷器、陶器、称杆等器物。

和林西山山顶上的赑屃碑座


额尔德尼召内至今尚存许多元代和林文物,其中最完好的是立于院内东南大门处的《三灵侯庙之碑》和西南大门(入口)处的一块波斯文碑。《三灵侯庙之碑》立于1339年,碑文见于《和林金石录》,基本可以读出。波斯文碑原被误以为是阿拉伯文碑,经刘迎胜与伊朗学者绍梯(Sawti)长时间反复阅读,确认全碑除第一行为《古兰经》引文之外,其余铭文全都是波斯文,立于回历741年(1340年)。这是一项重要发现。此碑为漠北所发现的第一块波斯文碑铭,因16世纪修建额尔德尼召时在其上镌刻了“苏颜博”图案,对碑文造成严重破坏,释读极为困难。惜当时没有棉纸,无法拓印。


额尔德尼召内的碑石


7月31日-8月2日,经布尔干与中央省抵乌兰巴托。路线为:东行,离杭爱山区,进入布尔干省,经额尔登·散特(Erdene Sant),抵呼肯罕(khugenkhan),复乐行进入中央省,抵考察终点乌兰巴托。

所见主要有布尔干省塔尔奈(Tarnai)河沿岸1985年筑路时发现的突厥石人。这个石人身着盔甲,其身后是一座极为巨大的古尔干。呼肯汗喇嘛寺废墟,此寺建于17世纪初,建成不久后,在准葛尔汗入侵喀尔喀之战中被毁。乌兰巴托甘丹寺,其中有一口香炉,上有铭文“京都崇文门外镇东铁厂铸造”,估计为清末制品。蒙古中央博物馆内所藏元外剌部驸马1257年所立《释迦院碑》,及乌兰巴托东北48公里处之古突厥文《敦欲谷碑》,此碑保存基本完好,其中A碑字迹清晰可辨,唐代立碑时所铺方砖地面遗迹犹存,杀人石呈一字排列。


蒙古国草原上的杀人石


三、学术讨论会


考察途中考察队举行了多次讨论会,分别由各国学者根据自己研究的专题作简短发言。主要内容为蒙古历史、古代蒙古对外交通、畜牧业、岩刻岩画、阿尔泰语言学、蒙古音乐、民俗等。史卫民作了有关元代岭北行省的发言,斯钦朝克图作了内、外蒙古风俗现状区别的报告,刘迎胜谈了突厥汗国历史的几个问题。


1992年8月3-5日在乌兰巴托蒙古国外交部举行了主题为“游牧民族与丝绸之路”的国际讨论会。蒙古科学院院士依希扎木楚、日本乐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中见立夫、俄罗斯科緬洛沃大学考古学家诺沃仁诺夫和中国学者南京大学教授刘迎胜等被推举为大会执行主席。蒙古国科学院院士毕拉作为题为《蒙古帝国:东方与西方的关系》的主题报告。


讨论会分为五个专题:畜牧业、历史和社会问题、艺术和绘画、民俗和传统医药学、神话传说及其相关问题,在讨论会上各国学者提交了35篇学术论文。我国学者刘迎胜作了题为《脱火赤丞相及其在按台-也儿的石-亦列-塔剌思地区的活动》的学术报告,斯钦朝克图的报告为《蒙语中有关丝绸的词汇》。纵面整个讨论会,蒙古学者的研究显得比较薄弱,因此他们对与我国学术界交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些考察我国派出的均为中、青年学者,不但专业及外语基础好,而且吃苦耐劳,受到国外同行的普遍赞扬,反映出“文革”后我国学术研究水平的迅速上升趋势。




编 者 按:原文载于《中国丝绸博物馆》,如引用请据原文。

文稿审核:包苏那嘎

排版编辑:武  彬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17704884686 / 18686081081

网  址:www.zhaojunwenhua.net

地  址:呼和浩特市亿峰岛物业楼三楼

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  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 蒙ICP备18002493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472号 | 网站地图 |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