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版权声明
站内搜索
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资讯动态昭君文化大事记学会书刊

文学诗歌散文小说脚本

回顾昭君文化人物昭君文化撷英中外名人评论昭君

艺术影视美术书法戏曲摄影园地

北方民族 匈奴 鲜卑 突厥 契丹 蒙古 女真

风物旅游昭君故里遗迹传说特产风物文创产品

导航
古代妇女服饰 古代妇女用品 女性礼仪文化 女性文学 和亲人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领导成员 组织机构 联系方式 投稿箱 在线留言 青冢今昔 兴山今昔 鄂蒙互动

“匈奴王冠”所见匈奴族的风俗与文化

日期:2022-05-03 来源: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浏览次数:1386次 字体大小 关闭


姜欢


摘要:20世纪70年代初,内蒙古阿鲁柴登出土了一件“匈奴王冠”,证实了史书记载匈奴贵族“金铛饰首”的真实性,成为研究匈奴族配饰不可缺少的实物。该金冠雕饰以狼羊咬斗、虎马奔走,为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自然生态之表征。金冠的材料包含有绿松石,此矿石并非匈奴所自有,则必然是通过掠夺、互市交易等方式从中原王朝或西域诸国所获取,此“匈奴王冠”是经济文化交流的产物。


关键词:匈奴王冠;绿松石;匈奴文化


中图分类号:K2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77X(2017)02-00032-03


一、“匈奴王冠”的外形


据田广金、郭素新《内蒙古阿鲁柴登发现的匈奴遗物》描述:该匈奴王冠由鹰形冠饰和黄金冠带两部分组成,鹰形冠饰为半球面体,上面有四只狼、四只盘角羊,呈咬斗状。球体之上有雄鹰一只,头颈部镶嵌绿松石,高7.3厘米,重192克。黄金冠饰由三条半圆形金条插合而成,左右两边饰有浮雕,为虎、盘角羊、马的形状,周长60厘米,重1202克。田广金根据史料推测,金冠主人为“匈奴河南白羊王或林胡王其中的一支”,[1]因此可称为“匈奴王冠”。该金冠在外形、浮雕图案、铸造材料、工艺等方面有可探讨之处,对研究匈奴佩冠文化也颇有意义。


二、匈奴生活环境与物产


匈奴王冠出土地阿鲁柴登属今鄂尔多斯市,地形以高原为主,历史上是水草丰美之地。匈奴的祖先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秦代称其为匈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并设置郡县、征发移民。“河南地”指包括鄂尔多斯高原与河套平原在内的大片土地,在秦灭亡后,原先戍守边疆的兵士和移民相继离去,“稍渡河南与中国界于故塞”。直到汉武帝北击匈奴,令关东贫民迁徙到“所夺匈奴河南、新秦中”,中央王朝又重新掌握了这一片区域。且不论匈奴还是汉人,当时的鄂尔多斯地区都是一片富有生机的土地,并非一些朝臣所谓的“泽卤,非可居也”。[2]2867-2869史念海先生据杭锦旗和准格尔旗汉代墓葬出土的文物,推测出这里曾有过富饶茂密的森林,并认为整个鄂尔多斯高原的森林在赵武灵王到清代前期都相当茂盛,游牧和农耕文明的交替在这里进行,对自然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当然,优越的自然环境只是野生动物繁殖的必要条件,物种的繁盛需要进一步说明。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匈奴“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在《史记·匈奴列传》中又说“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鄂尔多斯物种的概貌,但这些物种的种类到底有多少呢?秦汉之际,冒顿杀死其父头曼单于,统一蒙古草原,“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匈奴势力被整合之后开始向汉朝侵略。当时汉立国不久,百业凋敝,于是有汉高祖困于匈奴的“白登之围”。在汉匈此次战争中,匈奴发动了精兵四十万,其战马被史家描述为“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按照战马的颜色排列军阵,第一可见匈奴畜养业之发达,第二可见纪律之严明。当然,这里也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战马的排列是按阴阳五行的方位排列的。阴阳五行理论在战国之后颇有影响,最能反映此一思想的莫过于《黄帝内经》,此书实现了阴阳五行、四时方位、颜色、身体的统一,它说“东方生风,风生木……在色为苍;南方生热,热生火……在色为赤;中央生湿,湿生土……在色为黄;西方生燥,燥生金……在色为白;北方生寒,寒生水……在色为黑”。[3]简言之,东南西北中分别与青、赤、黄、白、黑五色相对应,而匈奴战马的颜色也按青、骍(赤黄)、白、乌排列。匈奴族虽然与汉人接触,但不可能迅速接受阴阳五行思想并实践之,而且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作为军事指挥家的冒顿单于也不可能为附会阴阳五行排列军阵。所以纯色马是真,方位排列是假,只能是司马迁个人思想的反映,班固说司马氏“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4]据此可推知,尽管匈奴不太可能以五行排列战马,但青、骍、白、乌四种颜色足见其马种之繁盛。


除马之外,牛羊也是极多的。到南北朝时尚有诗人称敕勒川为“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川大约在今包头市。[5]92在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中,汉将军卫青出云中以西得“牛羊百余万”,其后,窦宪、常惠破匈奴,都得到为数不少的牛羊,可见鄂尔多斯的牛羊在此时期非常之多。另外,匈奴人与牛羊的关系也是密切的,以至于“儿能骑羊”,喜食牛羊乳汁制成的“湩酪”,[2]2899穿牛羊皮制品,睡毛毡,所谓“衣其皮革,被旃裘”。[2]2879


草原生态系统中,狼是作为牛羊的天敌出现的。匈奴人仅仅把狼当做寻常动物,并无对狼的信仰崇拜。对此,可从《魏书》寻得蛛丝马迹,《魏书》记载了一则关于“高车国”来历的故事:


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时有小异,或云其先匈奴之甥也。……


俗云匈奴单于生二女,姿容甚美,国人皆以为神。单于曰:“吾有此女,安可配人,将以与天。”乃于国北无人之地,筑高台,置二女其上,曰:“请天自迎之。”经三年,其母欲迎之,单于曰:“不可,未彻之间耳。”复一年,乃有一老狼昼夜守台嗥呼,因穿台下为空穴,经时不去。其小女曰:“吾父处我于此,欲以与天。而今狼来,或是神物,天使之然。”将下就之。其姊大惊曰:“此是畜生,无乃辱父母也!”妹不从,下为狼妻而产子,后遂滋繁成国。[6]


《魏书》成书时间与匈奴灭亡相去不远,关于匈奴习俗的传说应是准确的。匈奴人认为狼是寻常畜生,当然与匈奴族的原始信仰无关。草原上到处充满着狼的活动迹象,那么将狼雕刻于金冠之上,只能说明这是本民族生活环境的写照。


匈奴王冠取材于匈奴人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场景,马牛羊是匈奴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匈奴贵族财富的象征,所谓“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2]2867“分地”即是牧场、牛羊。


三、王冠的材料来源


匈奴王冠材料有黄金、绿松石两种。在阿鲁柴登发现的不止有匈奴王金冠,还有金牌饰、羊形圆饰片、金耳坠、金项圈等,制造工艺有抽丝、焊接、压片、镀金等,颇为复杂,因此林干推测匈奴专门设有金银器铸造作坊。[7]


匈奴王冠上的绿松石颜色透绿、质地温润,颇具美感。这种宝石的使用历史非常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被当做装饰品。地质学家章鸿钊称:“中国绿松石之名始于清,甸子之名始见于元,元史作碧甸子或云朗甸子即为绿松石。”[8]但这种装饰品并非就地取材于鄂尔多斯高原地区,而是由当时的他国输入。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了元代之前绿松石的来源,“甸子:你舍卜的,即回回甸子,文理细。乞里马泥,即河西甸子,文理粗。荆州石,即襄阳甸子,色变。”[9]国外主要分布于今伊朗,古称波斯;国内有河西和襄阳两处。但根据更为充分的数据记载,中国湖北境内郧县、郧西县和竹山县和陕西境内的安康都出产绿松石,所以,匈奴王冠上的绿松石极有可能来自于汉或者西域诸国。这就牵扯到匈奴与外国的物资往来问题。


1.与汉朝的物资往来


孝景帝时,汉“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随着时间的转移,关市在匈奴生活中越发重要起来,竟成为汉朝诱击匈奴的工具。由于“匈奴贪,尚乐关市,嗜汉财物”,汉派遣聂翁壹凭借走私非法物资来伏击单于,达到军事目的。虽然匈奴知道关市贸易存在巨大危险,却一直持续到匈奴灭亡。


除贸易之外,匈奴要想得到汉朝的物资,还有以下途径:和亲馈赠、使节往来携带、直接掠夺等。比如孝文帝六年(前174),汉朝赠予匈奴单于“服绣袷绮衣、绣袷长襦、锦袷袍各一,比余一,黄金饰具带一,黄金胥纰一,绣十匹,锦三十匹,赤绨、绿缯各四十匹”;孝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入寇,“虏人民畜产甚多”。匈奴以各种手段获得汉朝财物,其中以金银、丝绸等奢侈品为多。那么获得色泽透亮、价值颇高的绿松石也是大有可能的。


2.与西域诸国的物资往来


西域“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5]3871在匈奴以西、乌孙以南。汉武帝之前,匈奴日逐王派遣僮仆都尉“领西域……赋税诸国,取富给焉”,可知匈奴人并不是以和平贸易的方式获取西域的物资,而是一种领主式的掠夺。当然这里所指的西域并非广义的西域,不包括波斯、大秦等国家。但是,匈奴靠收取赋税也可能得到流散至西域的奇珍异物,包括波斯的绿松石。[10]


匈奴对外扩张、交流的过程包括物品交换的内涵,互通有无的贸易和简单粗暴的掠夺都有可能使得匈奴的物资丰富。王冠代表了匈奴文化,但有可能是文明交流的产物。


四、“胡冠”与“汉冠”


中国古代长期有所谓“华夷之辨”,并推崇“尊王攘夷”思想。《尚书正义》说:“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及四夷皆相率而使奉天成命”。[11]292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文明观。在这种文明观的支配下,秦汉时期的中国人把匈奴划分为化外之民,说他们“无冠带之饰,阙庭之礼”,“冠带”在汉人眼里成为文明的象征。但并不尽然,一般的匈奴人并无冠带装饰,这是由草原民族的特性决定的,匈奴人“射猎禽兽为生业”,穿梭于山林草丛之间,冠带反而是一种负担。对于有身份地位的匈奴贵族则另是一番情景,《后汉书·舆服志》引胡广语曰:“赵武灵王效胡服,以金铛饰首,前插貂尾,为贵职”。[12]3668匈奴人用金冠为装饰,是贵族的专利,出土的匈奴金冠就是明证。


匈奴金冠的半球上有一最为引人瞩目的雄鹰,碧绿剔透,气势不凡,而且随着佩戴者的移动,雄鹰会呈现跃跃欲飞之姿态,正体现了《尔雅》所谓的“鹰隼丑,其飞也翚”。[13]显然,雄鹰在匈奴人的心目中是草原王者的象征,雄鹰翱翔天空好比是匈奴王驰骋草原。所以匈奴金冠是草原弱肉强食的体现,而汉人的冠冕则大为不同。


范晔说中国本无冠冕之饰,是先民仿照鸟兽冠角制作的。[12]3661冠是天子、诸侯祭祀天地、进行礼乐活动所必需的装饰,同时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汉代去古未远,汉冠在承接上古的同时又有所开拓。据《后汉书·舆服志》,笔者统计共有冠17种,材质有黄金、铜铁、竹木、兽皮等,不同的冠有不同的功用,如长冠“官员祀宗庙诸祀则冠之”、武弁大冠是“武官冠之”。[12]3667-3670其特征可归为四类:一者,汉冠的象征性,不同的冠代表不同的阶层,如“武冠”与“进贤冠”代表武士与文士。二者,身份高不等同于冠的材质好。汉高祖长冠以布制成,却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与匈奴王冠金玉为饰不同。三者,汉冠与胡冠形制不同,胡冠呈圆环状,以三个金圈插合而成,汉冠多呈竖条状,佩戴时在发髻之上。四者,汉冠与胡冠并非老死不相往来,赵武灵王效法胡人“以金珰饰首”,并且被汉朝吸收成为“赵惠文冠”。


虽然胡冠不如汉冠那样种类多且用途广,但是它具备了“冠”的基本要素,即装饰性与象征性,所以它仍旧有魅力向匈奴以外的地方传播。


五、结语


匈奴族在强盛到灭亡的过程中,一直以草原为根据地,鄂尔多斯地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点。在这个地区繁衍的匈奴部族以其蓄养牲畜、弯弓射箭、征战抢掠创造了文明标识。无论是马牛羊、狼、鹰等动物,还是金银、绿松石等奢侈品,都是匈奴人社会生活、经济交流、军事文化的反映,并以“匈奴王冠”的形式展现出来,讲述着鼎盛时期的匈奴与各族争雄的光辉岁月。


参考文献


[1]田广金,郭素新.内蒙古阿鲁柴登发现的匈奴遗物[J].考古,1980,(4):334-364.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薛福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影宋本[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63-68.


[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2738.


[5]史念海.河山集: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6]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307.


[7]林干.匈奴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130.


[8]章鸿钊.石雅[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69.


[9]陶宗仪.陶宗仪集·南村辍耕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85.


[10]陈春晓.宋元明时期波斯绿松石入华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41-148.


[11]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92.


[12]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3]阮元.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319.





编 者 按:原文引自《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4月第20卷第2期,如需引用请核对原文!

文稿审核:包·苏那嘎

排版编辑:武  彬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17704884686 / 18686081081

网  址:www.zhaojunwenhua.net

地  址:呼和浩特市亿峰岛物业楼三楼

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  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 蒙ICP备18002493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472号 | 网站地图 |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